(上接)
Trump 政府在 2025 年初发动的新一轮关税攻势,特别是其反覆无常的实施方式——从最初涵盖广泛的「互惠关税」,到针对中国的超高额关税,再到对多数国家暂缓 90 天——不仅搅动了全球贸易格局,更成为理解当代国家间经济竞争手段演变的关键案例。
在全球化深化形成的复杂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的国家——尤其是美国——能将经济相互联系转化为胁迫性权力工具。Trump 政府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了「纠正贸易逆差」、「保护国内产业」,但其深层逻辑更接近于利用美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作为杠杆,迫使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乃至安全议题上做出让步,服务于其「美国优先」的议程。Trump 更大的目标是要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从基于规则、合作的体系转向基于权力、支配的关系,试图打破战后自由贸易秩序,将其他国家置于需要不断向美国「输诚」以换取市场准入的地位。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关税政策的内在矛盾与危害,其本质上是一种财政紧缩,将成本主要转嫁给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且其基于双边贸易差额的计算方式完全无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现实与总体经济平衡的原理,暴露出政策制定的粗糙与非理性。Ben Casselman 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借由回顾「中国冲击」的历史教训,批评 Trump 政府的关税政策忽略了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与调适成本,可能重蹈覆辙,甚至制造出更快速、影响更广泛的「新冲击」。
Annie Massa 等人在彭博社的报导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华尔街与企业界对 Trump 政府的「预期性服从」现象。摩根大通策略师 Michael Cembalest 在报告中刻意涂黑部分内容,并在客户简报中坦言自我审查,正是这种氛围的缩影。当国家权力展现出高度任意性与惩罚性时,即使是强大的经济行动者也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而进行自我约束,限制公开批评,对公共领域的理性讨论和政策辩论构成了潜在威胁。经济政策的影响远不止于市场数字,更关乎权力关系、言论空间与社会信任。
关税作为经济工具,主要通过减少消费者购买力实现效果。当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美国消费者面临更高价格,减少消费,外国生产者则需降价或减少出口。然而,这种政策存在重大认知误区。一是将双边贸易赤字视为整体经济问题,忽视产品结构、地理位置等因素;二是过度简化制造业就业流失原因,忽略自动化等结构性变化。从历史来看,美国制造业就业比例自二战后持续下降,远早于中国加入 WTO,2001 年后中国进口只是加速了这一已有趋势。
面对美国的经济施压,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呈现出新的特征。Evan S. Medeiros 与 Andrew Polk 在《华盛顿季刊》发表的论文,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自 2018 年以来,为应对美中贸易战与科技战而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法律与监管工具,包括「不可靠实体清单」(UEL)、「阻断规则」(Blocking Rules)、「反外国制裁法」(AFSL)、新的「关税法」、网络安全审查、反垄断与并购审查以及出口管制体系等。研究指出,一系列工具的发展深受美国相关做法的启发,是中国试图建立对等反制能力(countervailing power)的体现。初期,中国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相对谨慎、克制,多采取精准打击和象征性行动,避免过度升级和损害自身经济利益。然而,文章也观察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自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中国运用这些「经济武器」的频率与范围显著增加,且开始超越单纯的报复性目的,可能转向更主动地运用这些工具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拓展长臂管辖能力,甚至促进国内技术创新。例如,对镓、锗等关键矿物及其加工技术的出口管制,以及针对美国 PVH 集团和 Illumina 公司的 UEL 调查与列名,还有对 Google 的反垄断调查重启,都显示出中国的反制手段日趋多样化和「不对称化」,不再局限于「关税 vs 关税」的模式。
中国国内的应对机制也值得关注。在关税冲击引发市场恐慌后,中国人民银行、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协同行动,通过增持、提供再贷款支持、放宽险资入市比例等「三重缓冲」措施来稳定股市,显示中国已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国家干预机制,以应对外部冲击、管理市场预期、维护金融稳定。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汇金+央行融资」模式提供了灵活的资金支持,有助于遏制非理性波动,并可能引导资本流向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
美中经济对抗对全球影响深远,特别是对东南亚等地区。东盟面临多重挑战,美国政策破坏东盟团结,利用双边同盟关系;削弱东盟制度凝聚力;改变印太战略,稀释东盟印太展望;加剧经济依赖中国与安全依赖美国的矛盾。东盟可能采取的策略包括加强东盟中心性、选择性结盟、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倡导「规范性领导」,以维持战略自主。
跨国企业则陷入困境。中国的精准反制措施,如反垄断调查、网络安全审查、出口管制,直接打击美国高科技企业。全球供应链被迫调整,许多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和业务重组,部分企业已开始裁员。消费者则承受价格上涨,电子产品、玩具、进口食品价格上涨,而地缘政治紧张也影响个人跨国流动,欧洲访美游客同比减少 17%,部分国家下降超 20%。
总体而言,Trump 政府的关税政策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是美中两大国之间经济摩擦的升级,也是全球政治经济互动模式深刻转变的缩影,凸显了「武器化的相互依赖」成为国家竞争常态工具的风险,激发了中国等国家加速发展反制能力与国内稳定机制的进程。动态博弈的结果,将对全球治理结构、供应链布局乃至各国国内社会经济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完)
Trump 政府在 2025 年初发动的新一轮关税攻势,特别是其反覆无常的实施方式——从最初涵盖广泛的「互惠关税」,到针对中国的超高额关税,再到对多数国家暂缓 90 天——不仅搅动了全球贸易格局,更成为理解当代国家间经济竞争手段演变的关键案例。
在全球化深化形成的复杂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的国家——尤其是美国——能将经济相互联系转化为胁迫性权力工具。Trump 政府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了「纠正贸易逆差」、「保护国内产业」,但其深层逻辑更接近于利用美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作为杠杆,迫使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乃至安全议题上做出让步,服务于其「美国优先」的议程。Trump 更大的目标是要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从基于规则、合作的体系转向基于权力、支配的关系,试图打破战后自由贸易秩序,将其他国家置于需要不断向美国「输诚」以换取市场准入的地位。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关税政策的内在矛盾与危害,其本质上是一种财政紧缩,将成本主要转嫁给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且其基于双边贸易差额的计算方式完全无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现实与总体经济平衡的原理,暴露出政策制定的粗糙与非理性。Ben Casselman 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借由回顾「中国冲击」的历史教训,批评 Trump 政府的关税政策忽略了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与调适成本,可能重蹈覆辙,甚至制造出更快速、影响更广泛的「新冲击」。
Annie Massa 等人在彭博社的报导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华尔街与企业界对 Trump 政府的「预期性服从」现象。摩根大通策略师 Michael Cembalest 在报告中刻意涂黑部分内容,并在客户简报中坦言自我审查,正是这种氛围的缩影。当国家权力展现出高度任意性与惩罚性时,即使是强大的经济行动者也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而进行自我约束,限制公开批评,对公共领域的理性讨论和政策辩论构成了潜在威胁。经济政策的影响远不止于市场数字,更关乎权力关系、言论空间与社会信任。
关税作为经济工具,主要通过减少消费者购买力实现效果。当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美国消费者面临更高价格,减少消费,外国生产者则需降价或减少出口。然而,这种政策存在重大认知误区。一是将双边贸易赤字视为整体经济问题,忽视产品结构、地理位置等因素;二是过度简化制造业就业流失原因,忽略自动化等结构性变化。从历史来看,美国制造业就业比例自二战后持续下降,远早于中国加入 WTO,2001 年后中国进口只是加速了这一已有趋势。
面对美国的经济施压,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呈现出新的特征。Evan S. Medeiros 与 Andrew Polk 在《华盛顿季刊》发表的论文,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自 2018 年以来,为应对美中贸易战与科技战而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法律与监管工具,包括「不可靠实体清单」(UEL)、「阻断规则」(Blocking Rules)、「反外国制裁法」(AFSL)、新的「关税法」、网络安全审查、反垄断与并购审查以及出口管制体系等。研究指出,一系列工具的发展深受美国相关做法的启发,是中国试图建立对等反制能力(countervailing power)的体现。初期,中国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相对谨慎、克制,多采取精准打击和象征性行动,避免过度升级和损害自身经济利益。然而,文章也观察到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自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中国运用这些「经济武器」的频率与范围显著增加,且开始超越单纯的报复性目的,可能转向更主动地运用这些工具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拓展长臂管辖能力,甚至促进国内技术创新。例如,对镓、锗等关键矿物及其加工技术的出口管制,以及针对美国 PVH 集团和 Illumina 公司的 UEL 调查与列名,还有对 Google 的反垄断调查重启,都显示出中国的反制手段日趋多样化和「不对称化」,不再局限于「关税 vs 关税」的模式。
中国国内的应对机制也值得关注。在关税冲击引发市场恐慌后,中国人民银行、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协同行动,通过增持、提供再贷款支持、放宽险资入市比例等「三重缓冲」措施来稳定股市,显示中国已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国家干预机制,以应对外部冲击、管理市场预期、维护金融稳定。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汇金+央行融资」模式提供了灵活的资金支持,有助于遏制非理性波动,并可能引导资本流向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
美中经济对抗对全球影响深远,特别是对东南亚等地区。东盟面临多重挑战,美国政策破坏东盟团结,利用双边同盟关系;削弱东盟制度凝聚力;改变印太战略,稀释东盟印太展望;加剧经济依赖中国与安全依赖美国的矛盾。东盟可能采取的策略包括加强东盟中心性、选择性结盟、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倡导「规范性领导」,以维持战略自主。
跨国企业则陷入困境。中国的精准反制措施,如反垄断调查、网络安全审查、出口管制,直接打击美国高科技企业。全球供应链被迫调整,许多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和业务重组,部分企业已开始裁员。消费者则承受价格上涨,电子产品、玩具、进口食品价格上涨,而地缘政治紧张也影响个人跨国流动,欧洲访美游客同比减少 17%,部分国家下降超 20%。
总体而言,Trump 政府的关税政策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是美中两大国之间经济摩擦的升级,也是全球政治经济互动模式深刻转变的缩影,凸显了「武器化的相互依赖」成为国家竞争常态工具的风险,激发了中国等国家加速发展反制能力与国内稳定机制的进程。动态博弈的结果,将对全球治理结构、供应链布局乃至各国国内社会经济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完)